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解析】材料大意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的分歧,并没有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抗争,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的争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为的意图是

A.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           B.促使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C.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到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查看答案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 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C. 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D. 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查看答案

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为比较最相近了”。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A. 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华    B. 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改善民生

C. 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 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查看答案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武昌首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