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 合作经营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自给自足

 

D 【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查看答案

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赞同。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这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