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1)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江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不断外传、远销国外;受政府管理。影响: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后来茶叶发展打下基础。 (2)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交通方式的现代化。原因:印度等国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解析】由“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可以概括出种茶历史悠久;由“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可以概括出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和不断外传、远销国外;由“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准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微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可以概括出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还受到政府管理。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中外经济交流及为后来茶叶发展打下基础。 由“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概括。由“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从生产方式、交通方式角度进行概括。第二问由“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从印度等国的竞争、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等角度分析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1865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闭路字幕。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

A. 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B. 总统就职宣誓仪式能与时俱进

C. 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D. 总统就职典礼缺少统一的仪式

 

查看答案

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在上帝之下,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

A. 君权神授观念动揭    B. 法治原则得到确立

C. 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D. 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查看答案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查看答案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织《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 试图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工业部门

B.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意识到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

D.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国民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