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面为元代《太和正音簿》中元杂剧的分类。这说明元杂剧 A. 情节曲折离奇 B. ...

下面为元代《太和正音簿》中元杂剧的分类。这说明元杂剧

A. 情节曲折离奇

B. 题材十分广泛

C. 内容较为生动

D. 反映底层生活

 

B 【解析】根据“一为神仙道化,二为隐居乐道,三为君臣杂剧,四为忠臣烈士,五为孝义廉洁,六为叱奸骂谗,七为逐臣孤子,八为拔刀赶棒,九为风花雪月,十为悲欢离合,十一为烟花粉黛,十二为神头鬼面”,表明元杂剧题材广泛,B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的是元杂剧的分类,无法体现情节曲折离奇、内容较为生动、反映底层生活,排除A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查看答案

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主要做法:近代史开始于1640,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

问题: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二的分期说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二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琦戈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郡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查看答案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