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A中美国标准化错误;B中多样化错误;D中细致没有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查看答案

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

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查看答案

明中期,供应雇工饮食的旧规是,夏、秋一日两荤两日素;春、冬一日荤三日素。清初,雇工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以前,大不同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推动 

C.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社会动荡,人口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