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 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 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 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 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下图是法国为庆贺拿破仑胜利归来而修筑的“凯旋门”。下列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
②确立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③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④具有革命和侵略的双重性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法军总司令杜戈米埃将军曾在报告中写道:“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绘波拿巴的伟大功绩……这位非常优秀的军官的才能是无法描述完全的,请你们奖励并提升这位年轻人,如果不嘉奖他,他靠自己也会飞黄腾达的。”这位年轻人指的是谁?他在什么事件中展现了他的才能
A. 拿破仑·波拿巴、土伦战役
B. 拿破仑·波拿巴、平定保王党叛乱
C. 路易·波拿巴、土伦战役
D. 路易·波拿巴、平定保王党叛乱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盒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划时代著作《国富论》,批判了以往主张对商业活动采取限制与专利权的过时的重商主义。之后还有大卫•李嘉图等人也提出了经济新主张,他们的学说被(反对者)赋予“自由放任”称号。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的制约。……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材料二 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
关键环节题组:解答历史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961年9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珠的地位和魅力。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l)依据材料一,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当时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正处于什么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明取得了哪些巨大进展?
材料三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正式出版》
(3)材料三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