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划时代著作《国富论》,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划时代著作《国富论》,批判了以往主张对商业活动采取限制与专利权的过时的重商主义。之后还有大卫李嘉图等人也提出了经济新主张,他们的学说被(反对者)赋予“自由放任”称号。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的制约。……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

材料二  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

关键环节题组:解答历史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961年9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观点: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独立于政府或政治. 理【解析】 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原因: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3)提取信息方法:看清设问是根据材料,还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设问是根据材料,就看清问题,带着问题从材料中以一句话为单位,统览整段材料寻找答案。但注意要做好合并同类项,答题要有条理。 变化: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观点:依据“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的制约”可概括出“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独立于政府或政治”。理【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应理解为: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原因:材料着重讲到了“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这一经济思想得到了具体实践的验证。因此,我们知道了“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变化:在阅读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是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原因:依据“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可概括出“英国经济实力下降”;依据“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可概括出“欧共体发展迅速”;依据“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可概括出“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依据“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可概括出“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珠的地位和魅力。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l)依据材料一,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当时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正处于什么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明取得了哪些巨大进展?

材料三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正式出版》

(3)材料三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

 

查看答案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查看答案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查看答案

(题文)(2017年天津卷)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