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 (3)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1)由材料一中“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 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 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由材料一中“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得出疆域辽阔 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 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 (2)由材料二中“(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得出运动的规模更大 (人数多,范围广),由材料二中“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得出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由材料二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得出影响更大。 (3)由材料三中“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 由材料三中“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得出形成以 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民族危机加剧,由材料二中“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得出先进中国人的引领,根据第(2)问中的第二小问可知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推动了民族的觉醒,促进民族团结,由材料三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据此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2)材料二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查看答案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A. 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 “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查看答案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 维持现状前提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查看答案

位于烟台市中部的东李家庄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随着初冬的到来,人们除了忙着采摘买卖苹果、修理农具外,村里早晚串门的人多了,外出打工和走亲戚的也都回来了……原来,这个村正在迎接新一届村干部的“海选”。材料内容反映出(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实行 ②中国普通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加强 ③海选为村民的参政议政提供了平台  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为广大农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