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宋代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2)宋代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文明开化。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造成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产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民主趋势加强;文化上,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等。 (4)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出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补充、交融、促进的关系;开放是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东京梦华录》和材料二中的“(宋代)都市”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宋代的城市;由材料一的“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和材料二中的“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可以知道这是反映城市里的市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是指在宋代城市里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市一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且没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这种种限制的取消,使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化,随之带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趋势:需要结合图片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和概括。第一幅图片反映的见面礼节为作揖,第二幅反映的新式婚俗,第三幅反映的是大众报业,第四幅反映的是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综上可以得出其趋势是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根据趋势就不难得出实质。原因: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思考。国内来说,应该考虑清末民初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外部来讲,应该考虑中外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4)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来回答。由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这背后则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其进步是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同时还应看到文明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交通运输也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 1888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上海建成通车 

B. 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

C. 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诞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重要表现

D. 1942年京沪段航空线试飞成功

 

查看答案

“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

B. 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

C.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D. 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查看答案

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查看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化

 

查看答案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千年来中国妇女缠足比率趋势

A. 宋代开始出现妇女缠足现象

B. 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

C. 明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

D. 民国成立后妇女缠足现象彻底消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