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加国

C.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D.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英美与日本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影响到英美在华利益。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正是为了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所以本题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 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 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 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 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查看答案

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材料二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年)

材料三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

(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

(3)材料三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查看答案

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A. 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 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 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查看答案

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纪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和造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 平等进步

B. 民主科学

C. 追求真理

D. 爱国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