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查看答案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 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 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 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查看答案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请仔细阅读下面三幅中国历史地图。

图1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2  鸦片战争对外开放的通商品岸

图3  20世纪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与西汉对外交通状况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指出图2、图3所反映的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