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07—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

《2007—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不足1%,而今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提高到8%以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包括

①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③牺牲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 【解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西方国家对中国有过遏制,但总体而言,大多是友好相处,遏制对中国的影响也较小,故排除。为了开辟国内市场,中国实行剪刀差政策,牺牲了农民的部分利益。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5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 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B. 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粉碎了“四人帮”的统治,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查看答案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