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后)既而储积如丘山,屋尽溢不能容,又别命置库增广之……迨元丰间,年谷屡登,积粟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余财羡泽,至今蒙利。

——【北宋】陆佃《神琮皇帝实录叙论》

(1)据材料一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什么?从材料看,他认为变法招致“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依据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解读。请简要写出这两种解读。并指出这两种解读各自成立的理由。

 

(1)初衷: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兴利除弊,为国家理财,富国强民。 原因:部分士大夫苟且偷安、碌碌无为,不关心国事,与小人同流合污。 (2)解读一:王安石变法富有成效,使国家财富大量增加。 理由: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和国家的收入;在商业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开支。 解读二:王安石变法借理财之名,大肆敛财。 理由:王安石变法中征收的“青苗钱”“免役钱”等对百姓来讲是不小的负担;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膏泽斯民“等信息解答,可以答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兴利除弊,为国家理财,富国强民。第二小问可根据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等理解概括,可以答为:部分士大夫苟且偷安、碌碌无为,不关心国事,与小人同流合污。 (2)首先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概括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然后依据王安石变法的有关措施及其作用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查看答案

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明治维新

 

查看答案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软弱无能

 

查看答案

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笔6.tif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查看答案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