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下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

A.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B.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C.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D.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清·赵翼

 

C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其次对比四个选项,虽然A、B、D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个方面揭示了秦的暴政,但都不如C项全面、准确、深刻。因此最能表明秦朝因暴政而亡,也就是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应当是C而非其他的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求其宁息,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B.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C.命蒙恬主持修建万里长城      D.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长孙

 

 

A. 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

D. 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

 

查看答案

下列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 提倡鲜卑族说汉话

B. 上前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C.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免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