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A 【解析】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B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C不符合史实;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建国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 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

B. 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 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

D. 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材料中“现在”是指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