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

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

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A 【解析】“但尽臣节所当为”反映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即君为臣纲,也就是臣应当为君服务,这是其义务,不要谈别的,故选A;雍正帝的话体现了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强调,不能因此就说君臣关系紧张或者说雍正帝不愿大臣记其恩惠,而且这里只体现了一个事实,没法体现“日趋”这一变化,故排除BD;此时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D.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

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查看答案

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

A. 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B. 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

C. 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 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