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根本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内在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解析】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突出了民为国之本,“营衣食”即农业之本在于“不失时”。“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体现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的关键是休养生息。 (2)材料二中唐太宗首先分析了“民之所以为盗”原因在于“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并指明对策和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做到“民衣食有余”,这样才能消弥盗贼。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皇帝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与治世和乱世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反映出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统治策略,对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查看答案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             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查看答案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