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即可;这主要与土地制度和推行小家庭有关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改说汉话等汉化措施都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前两次改革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查看答案

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 佛教的传入

B. 疆域的扩大

C. 民族的融合

D. 全国的统一

 

查看答案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