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材料四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如用质疑、厌倦等词亦可) 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 (2)条约:《慕尼黑协定》。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构筑欧洲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希望落空;德意法西斯进一步加剧侵略扩张;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步伐。 【解析】(1)问中士兵们的战争信念的变化可以依据“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可以推断出士兵们由豪情万丈到怀疑。产生的原因与战争的爆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越来越严重有关。 (2)据材料“德国军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苏台德”可以判断出此条约为《慕尼黑协定》;分析危害要从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凡尔登战役规模巨大,法军的66个师、德军的46个师在这里厮杀,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这说明了

A. 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B.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C. 交战双方都没有正义性

D.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

 

查看答案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可以毁灭世上现存的一切。战争对科技的使用,使科技成了杀人的恶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学技术是战争的帮凶

B. 科学技术是杀人的恶魔

C. 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

D. 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

 

查看答案

马恩河战役陷入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以后,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主要是因为

A. 协约国军队的战斗力相对强大

B. 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协约国一方

C. 俄军在东线击败奥匈帝国军队

D. 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失败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 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查看答案

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 帝国主义矛盾加深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