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1)德国认为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2)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争霸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争的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主要突出各自都认为自己会胜利对方一定会失败即可。例如,材料一的“德国认为自己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两个材料综合在一块才能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2)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可以从材料直接得出答案,例如,材料一中的“德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协约国则认为一战的责任完全在与德国自身。而在评价时主要从一战的非正义性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主要突出战争的双方其实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的双方都是负有战争责任的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中国来说,参战并出兵是中国的一大“妙着”。早在1914年中国表示愿意参战之始,即有出兵之意。梁士诒的“以工代兵”的最初版本亦是“带枪华工”。一战期间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青年华工。实际上相当于间接提供了14万大兵。1917年8月,中国历经三年的奋斗,终于正式向德奥宣战。同时立即宣布中国同德奥两国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随之废除,其在中国的租界,治外法权等也一概取消。虽然出兵遭到各国列强的阻挠,这种做法着实向西方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他们的行动不仅把所谓的“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且赢得了道义的胜利。中国人积极参与战后新秩序的建立。顾维钧系起草国联宪章的15人委员会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中国人甚至从大局着眼,支持日本代表团提出的“种族平等”条款。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并未完全失败。某种程度上,甚至大获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如果说,辛亥革命所解决的是结束一个旧时代,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是造成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演变、传统社会结构解构、共产主义崛起、转型模式转变、中日战争的重要原因

——《一战与中国》

(1)为什么说参战出兵是中国的一大“妙着”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尔登战役,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最大的骄傲。从这场战役中得来的“炽盛火力结合坚强防御”的经验在日后的战斗中被屡屡实践。“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成为法军最新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所有的一切皆围绕其展开作业。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被严重忽视。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利用现代技术将其发扬光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存在是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

——魏西京《“马奇诺防线”的背后》

材料二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这是最原始的电子战,用以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空勤人员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还在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等

(1)“马奇诺防线”后来成为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代名词。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马奇诺防线为何无法发挥制胜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不列颠之战的基本经验。

 

查看答案

马恩河战役后,交战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对此,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强            B德国的海上优势被削弱

C俄国在东线发动了进攻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查看答案

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    D. 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西线

 

查看答案

“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