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苟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三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热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

 

(1)观点: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建议:孟子提出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2)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太绝对,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但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3)思想: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 意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及其以后都有重要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各自观点,根据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得出孟子主张人性善;根据材料一“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得出荀子主张人性恶;根据材料一“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得出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第二小问各自建议,根据材料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得出孟子提出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根据材料一“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得出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根据材料一“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得出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中“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可知其本体论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材料一中“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可知其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第二小问精华与糟粕,根据材料一中“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存天理,天人欲”“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可知其糟粕是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科学研究。其精华可从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等方面作答。 (3)第一小问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热会动侧隐之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信息可从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等方面归纳其观点。第二小问意义,根据其思想内容可从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的价值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誼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查看答案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都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莎士比亚戏剧分析》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提出“士之所贵,立德立言”,强调“夫匹庶而钧称于王者,儒生高极乎唐虞者,德而已矣!”“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士人

A. 混乱局面下避世自保心态

B. 不满社会现状的抗争精神

C. 建功立业的积极入世精神

D. 崇尚道德的自我追求意识

 

查看答案

顾炎武认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这表明顾炎武

A. 强调扩大官员的权力

B. 要求扩大地方的权力

C. 主张恢复古代分封制

D. 要强化君主独尊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