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1)本问按层次给分。 第一层:观点:偶然的。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第二层:观点:必然的。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如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王权的强大和支持;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第三层: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能用史实论证观点,史实正确,逻辑清楚。 (2)以欧洲为中心。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因为美洲大陆和美洲的要打人早存在,而且已经创造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明;应当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是一个观点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可从标题“偶然与必然”得出。然后阐述理由,偶然性主要是从美洲大陆是其偶然发现,不是主观故意角度考虑;必然性主要是从他发现新大陆的背景,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去考虑。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的论证和阐述能力。第一小问问其角度,从欧洲人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二小问,设问主要是强调了两个文明或大陆,这是从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这两个文明或大陆,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这是合理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查看答案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 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B. 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

A. 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 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C. 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 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查看答案

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 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 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 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查看答案

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与这条航线开通有关键联系的航海家是

A. 达·伽马

B. 迪亚士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