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

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1)措施: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解析】(1) 结合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仗尺”这些语句中的有效信息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这些语句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即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去评价社会变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完成富国强兵统一六国的目标。请写出富国、强兵、集权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每个方面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举措,对它的基本含义,史学界通常的解释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其主要依据是《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董仲舒之言:“除井田,民得买卖”“坏井田,开阡陌”。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开阡陌”实际上是“置阡陌”,《汉书·王莽传》载区博之言:“(秦)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通典·食货典序》亦云:“(商鞅)隳经界,立阡陌。”

有当代学者认为“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国家向农民授田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民本,法也。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上述材料表明,古往今来对“为田开阡陌封疆”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又有本质的共同点,其本质的共同点是什么?商鞅的这一变法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二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3)材料三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查看答案

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下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 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

B. 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C. 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

D.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

 

查看答案

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制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

C.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D. 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普遍推行县制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重农抑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