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5)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要求:观念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特点: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市镇商业活动范围广,交易量大。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导致乡村经济衰落;有利于传统地域观念的消融和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 (2)内涵:将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经验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将生产事业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重视科学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意义:不仅推动了北碚的城镇化发展,还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了周边乡镇;为抗战时期科研机构内迁创造了条件。 (3)含义:农业人口向乡镇企业中的工业转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转移。 政策因素:第一次是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的轨道。第二次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 (4)原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物质援助;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与推动。 (5)本问采用分层评分。 从“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角度作答,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归纳总结。回答第二小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回答。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词句,如“……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改善了人居环境,……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揭示了其内涵。回答其意义也要注意结合材料“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人口流动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材料“……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回答“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联系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时间回答后一问。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所揭示的时间“1956—1973年”,联系所学及材料“……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日本政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归纳总结。 第(5)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注意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及二战后日本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从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归纳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章 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

         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

         ……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相关目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据此可知

A. 国内外形势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 向西方学习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C. 洋务派强调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 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查看答案

1931年至1933年的抵制日货运动,规模、民众基础及其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时代周刊》报道认为: 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该材料反映了

A. 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B. 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图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中国

A.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 成为列强原料的最主要产地

C.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查看答案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

A. 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 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