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44年和1994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重要年代。在这两个年代中,国际形势呈...

1944年和1994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重要年代。在这两个年代中,国际形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44年,西方某些政治家就得出结论:两大阵营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年的竞争和较量,远远不是一两次战争就能决出胜负的。美国外交家、冷战的总设计师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方面的。对付苏联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和威慑,迫使其参与军备竞赛,最终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同时,西方国家要防止己方经济出现过度军事化的倾向。”

——【英】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据苏联公布的解密档案表明,当时苏联的一些西方问题专家也持相同的观点。1944年,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向约瑟夫·斯大林呈交了两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和较量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山东师范大学编《二战中的国际关系》

材料三1994年中外重大事件表

日期

事件

日期

事件

2月3日

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9月20日

国际《核安全公约》签署

2月8日

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

10月1日

中国首家专利市场成立

4月15日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签署

10月14日

阿拉法特、拉宾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5月3日

世界首创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问世

10月22日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

5月5日

也门爆发全面内战

11月6日

克林顿批准从海地和科威特撤军计划

5月24日

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罪犯被判处240年监禁

12月1日

北京市开始实施《最低工资规定》

5月24日

法国总理称法国有恢复核试验自由

12月6日

朝美互设联络处

9月16日

埃克森公司因污染海洋被罚50亿美元

12月30日

世界银行列出世界最穷和最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苏等欧美大国1944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竞争和较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苏联学者“二战结束后……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的观点。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提炼1994年中国和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

 

项目 表现 政治 雅尔塔体系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经济 战后资本主义货币、贸易体系重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苏联等国家成立经互会,与资本主义世界对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斯大林模式推广。 军事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并对峙;亚洲“热战”,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2)答案1:苏联学者的观点正确。理由:二战后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两种制度相互借鉴,吸取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欧洲、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等力量的崛起,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强,世界大战未能爆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答案2:苏联学者的观点不正确。理由:二战后的冷战,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和威慑,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中东、海湾等局部战争,均不同程度地造成国际局势紧张;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答案3:苏联学者的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答案1、2即可。 (3)特征:中国:职工权益得到保护;重视航天、高科技农业、专利、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世界:世界形势缓和与紧张并存;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条件成熟;战争、核威胁、国际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仍然威胁人类和平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中的“对付苏联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和威慑,迫使其参与军备竞赛,最终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和材料二中的“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和较量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以知道双方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冷战,结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为“1944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这一题涉及的政治方面的史实是雅尔塔体系建立,两极格局形成;经济方面的史实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还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的建立,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推广等;在军事上的史实应该是指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和在亚洲所进行的朝鲜战争;等等。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能力。对材料中的“二战结束后……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观点的看法可以是正确、不正确或者片面三个结论都可以。关键是考生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寻找能够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史实,表述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3)特征:这一题是考查考生的提炼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中国: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有关中国的信息有“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和“北京市开始实施《最低工资规定》”(可以概括为“职工权益得到保护”);还有“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世界首创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问世”、“中国首家专利市场成立”、“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等信息,可以概括为”重视航天、高科技农业、专利、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世界:从材料三中可以寻找到除中国之外的相关信息都是世界形势的特点。如由世界中的大部分事件可以归纳出世界形势缓和与紧张并存;由“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签署”可以归纳出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条件成熟;由“也门爆发全面内战”、“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罪犯被判处240年监禁”、“法国总理称法国有恢复核试验自由”、“埃克森公司因污染海洋被罚50亿美元”等信息可以归纳为战争、核威胁、国际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仍然威胁人类和平发展;由“世界银行列出世界最穷和最富国”可以概括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查看答案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 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查看答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 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 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 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 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查看答案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