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建立在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基础上。 论据: (1)20世纪40年代,与中国以合作关系为主。①二战中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并对中国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日战争。②二战后初期,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希望中国充当美国在东亚利益支撑点,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以遏制中国为主。③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溃败后,支持台湾政权,打击社会主义新中国。 (2)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④20世纪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加紧敌视、遏制中国。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建交,但仍有斗争。⑤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改善关系并建交,拉拢中国对抗苏联。⑥中美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个砝码。总之,无论哪种政策,其出发点都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从属于其东亚战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抓住材料的隐含条件——中美之间在东亚的问题,所以美国对华政策一是强调美国是在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是强调“东亚”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1)据材料一,美国提出的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简述中美“打开关系”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

材料三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建国初期相比,在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苏(俄)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拜登副总统去年访华后为《纽约时报》撰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败》,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2012年2月10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并分析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

A. 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

B. 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

C. 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

D. “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

 

查看答案

阅读图所示中国外交活动。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查看答案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 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