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力图开辟一个非宗教的...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力图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霍尔巴赫等法国无神论者剑走偏锋的宗教批判以及卢梭对理性独断论的质疑,一旦传播到社会落后、思想保守的德国,立即就引起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如果说启蒙运动在17世纪的英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试图在上帝的羽翼下发展理性的审慎主张(自然神论),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无神论),那么它在稍晚的德国思想界则表现为一种努力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稳健立场。……(马丁·路德所开创的)新教传统培育了一种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宗教虔诚。因此,当18、19世纪的德国知识分子面对着风靡欧洲的理性主义思潮时,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图在英、法所代表的普世性的理性精神与德意志民族的宗教虔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启蒙时代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人的经验和理性所发现和掌握的知识去代替神启的智慧,进而摧毁神学的权威性。这一启蒙的任务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显然被夸张了,一切事物的准则必须建立在实证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被知识检讨的统统被当作妄言,那么,人的智慧呢?但是在人的精神结构中就存在不能被知识化的智慧,这部分精神资源基本上从启蒙时代以来越来越边缘化了……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大规模技术发现,配合“工具理性”世界观的流行,使得工业化成为启蒙精神的社会历史的产物。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因为工业化的成功,成为现代化的典范,使得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把现代性直接定义在富强之上,认为强国富民就是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对待理性态度演变的历程。相对于法国,德国思想界为什么表现为“稳健立场”?

(2)有学者认为,由理论理性(知识)和实践理性构成的纯粹理性是有限的,在一个理性的世界之外,人类还需要精神的、信仰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获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理性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论证。(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1)历程:审慎——激进——稳健原因:德国社会相对落后、思想保守;宗教改革使信仰更为虔诚。 (2)观点:理性是有限的理性的作用:打击天主教神学;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理性的弊端(作用有限):用知识取代智慧,精神资源被边缘化;启蒙时代的现代化片面强调强国富民。人类需要精神的信仰的世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 【解析】(1)“如果说启蒙运动在17世纪的英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试图在上帝的羽翼下发展理性的审慎主张(自然神论),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无神论),那么它在稍晚的德国思想界则表现为一种努力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稳健立场”可以答为:审慎--激进--稳健。第二小问,“ 新教传统培育了一种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宗教虔诚.,因此,当18、19世纪的德国知识分子面对着风靡欧洲的理性主义思潮时,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图在英、法所代表的普世性的理性精神与德意志民族的宗教虔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可以答为:德国社会相对落后、思想保守;宗教改革使信仰更为虔诚。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由材料可知:理性主义用知识取代智慧,精神资源被边缘化;启蒙时代的现代化片面强调强国富民,人类需要精神的信仰的世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加入美军,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发表小说《永别了,武器》,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1937年至1938年,他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后来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其作品《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改编于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概括海明威的文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明威文学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材料在 1644年时.英国诗人弥尔顿就提出了“出版自由”的主张,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各种角度深入这个话题,使得英国从政府到民众都有了言论自由的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大众媒体在战争中产生的巨大效用,战争结束后收音机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从1941年到二战结束,英国在其对外广播电台中使用的各国语言高达46种。在战争后期,英国大众传媒通过收音机对新的黎明以及“一个更加美好的英国”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强调赢得了公民的广泛支持,公民一致幢憬着美好的未来.英国政府所制定的审查制度也顺理成章地得到潜移默化的强化。

   ——摘编自孟杨《二战时期英德两国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时期英国新闻传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英国新闻宣传的特点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法国大革命后,人们得到的不是启蒙思想家所许诺的自由、平等、博爱,而是一幅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讽刺画。于是,不少人感到沮丧、感到悲伤,感到绝望。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对未来的期待、对现实的诅咒,统统汇成了一股情感的热流。在这股热流影响下完成的著作有

A. 《唐璜》    B. 《红与黑》    C. 《人间喜剧》    D. 《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小说《无法命名者》是以如下文字作为结束语的: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该小说的风格应属于(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有这样一群艺术家,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据此判断,他们可能属于( )

A. 现代主义画家人    B. 现实主义文学家    C. 印象派画家    D. 浪漫主义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