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和心理活动过程。该文学作品体现的艺术风格反映了
A. 工业文明下对理性王国的憧憬
B. 对社会现实冷静深刻的批判
C.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与心灵创伤
D. 拉美文学与西方文学的融合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1864年,竟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这说明
A. 新世界观确立的曲折性
B. 欧洲人崇尚理性主义
C. 进化论存在严重的漏洞
D. 宗教与科学势同水火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当时的中国视为理想国,皇帝实行开明统治,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民众自觉遵守。而同一时代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君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法律的人治色彩浓厚。二者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
A. 中国政治的两面性
B. 现实斗争的需要
C. 法国思想界的活跃
D. 阶级立场的不同
一天,马丁·路德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思赐,由此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这说明马丁·路德
A. 意图恢复基督教的历史传统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自主性
C.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 传播和发展了理性主义思想
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想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A. 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B. 反对世俗君主专制
C. 追求人的价值尊严
D. 怀疑神灵人性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