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请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 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 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 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应以“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原则制定“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这一主张体现了
A. “儒法并用”的治国主张
B. 废除君主制度的民主思想
C.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 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
C. 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王阴明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物”是为了“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开创了儒学新体系
B. 反对批判先秦候学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朱熹认为“道不远人,理不外事”,他不赞同学者把精力仅仅用在从内心中寻找终极意义。这说明朱熹
A. 推崇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反对内心反省
C. 主张理学原则的生活化
D. 提倡知行合一
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由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该书法理论
A.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B. 崇尚魏晋风骨
C. 体现政治变革思想
D. 彰是个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