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主导下的所谓“南海仲裁”出台之后,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非常明确的态度,不接受、不承认。但同时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该材料反映了
A. 国际法已成为美国推行对外扩张的工具
B. 中国政府对国际法的蔑视,注重维护自己核心利益
C. 南海仲裁是西方大国试图通过国际法公平解决主权争}义的尝试
D. 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解决国际争端
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
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
B. 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 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热爱和平、始终为国际法义务负责的大国形象。这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突出特点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