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结果;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2)现象:法德和解。趋势:欧洲走向联合。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第一种观点: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第二种观点: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相互妥协”回顾所学知识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主要是梭伦、克里斯提尼进行的民主改革,材料信息“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可回顾知识找到其各机制(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解释权在贵族手中的习惯法促发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之后通过《权利法案》来缓解和解决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他们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中信息“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可知是法德和解。第二小问趋势,法德和解体现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第三小问影响,欧洲的联合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可看到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可看到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第二小问说明,考生选取赞同或不赞同观点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赞同可结合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实说明,不赞同可结合国共两次合作、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说明。(4)结合材料的引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然后从政治妥协的手段、作用等角度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内容

1912年11月5日

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年7月6日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l921年8月13日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1)结合中美的政治情况,分析胡适为什么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

(3)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

(4)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怎么会这样?”

B. “糟糕的战争!”

C. 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 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查看答案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句话说明

A. 美国承认失败

B. 中国取得胜利

C.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D. 中朝力量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