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 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 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 【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左”倾错误严重,其中的“帝国主义国家”、“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就是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所反映的,故选D;当时中苏关系已经严重恶化,故B不符合史实;AC不符合当时世界形势和史实,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篇回忆录中写道,父亲叫刘惠林,“文革”时期,身为建筑师的他因坚持“科学就是真理”与领导发生分歧。最后入狱。父亲决定和母亲离婚。因为一旦离婚,母亲就可以跟父亲划清界限,此后在政治上也不会再涉及子女。这段回忆从侧面说明当时(  )

A. 党政机关基本陷于瘫痪    B. 意识形态影响民主法治建设

C. 社会主义原则严重破坏    D. 经济困难严重影响家庭生活

 

查看答案

1958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

A. 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C.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九二共识”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的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此状况(  )

A. 说明两岸对抗关系已出现缓和    B. 推动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 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    D. 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