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

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重建秩序的主张。

 

(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实行分封制;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推行贵族政治)。 “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推行官僚政治)。 (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主张: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 孟子主张“性善论”,通过施“仁政”回复人的善性,靠人性自觉恢复秩序。 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和“术”、“势”(绝对权威)来重建社会秩序。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新型国家”是指“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结合材料分析理解,一方面从贵族政治角度分析封建制国家;另一方面从官僚政治的角度分析“新型国家”。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儒家(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法家可以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史论正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

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  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  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四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查看答案

儒、道、释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下列现象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