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 “炒更”现象反映出
A. 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 科教兴国战略初步确立
C.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 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
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出现
A. 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
岳麓书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书中估算: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约8000吨,总计38000吨。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 明朝中前期保持着出口贸易顺差 B. 明朝白银加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 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D. 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体系中心地位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