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种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 阐述: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神学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强化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而西方工业化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民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普及伦和义务化。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工业化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近代中国的启蒙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 长期“左”倾冒进

B. 具有时代性

C.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 缺乏连续性

 

查看答案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请问该时期是

A. 建国初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改革开放新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查看答案

“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 “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查看答案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A. 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 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