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时间 | 教育状况 | 
| 17世纪 |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种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 
| 18世纪 |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 
| 19世纪 |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近代中国的启蒙有何特点?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 长期“左”倾冒进
B. 具有时代性
C.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 缺乏连续性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请问该时期是
A. 建国初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改革开放新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 “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A. 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 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