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五: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1)事件:五四运动。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市民各阶层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变化: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作用: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有关节日:五四青年节。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二涉及到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均是属于五四运动的内容,所以“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即山东主权转交给日本,参加这次风潮的主要是学生、商人和工人,而参加的阶层多说明中国人民觉醒了。 (2)这次运动后期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两点,一是运动中心转移,二是学生、商人和工人走向联合,特别是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的五四青年节有关,而纪念它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查看答案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查看答案

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A. 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 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 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查看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