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C 【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祖考妣”转变为“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秦汉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孝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养”、“敬”、“顺”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人们生活中心发生一定变化

B. 父系血缘权威开始得到重视

C. 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

D. 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

 

查看答案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查看答案

1949年伴随新中国成立,中国逐步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展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负了大国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材料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典型事件;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

(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外交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二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概括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关系有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回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