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1)原因: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传统的互助的社区功能被弱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引起社会救助观念的变化(或答受功利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特点:民间救助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转变救助思想,以贫困救助为主;通过立法,设置专门的济贫管理机构,调整济贫政策;加强社会救助的普遍性。 (2)主要特点:以实现抗战建国为目标,学习借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全面筹划,运用行政和立法手段,社会保障的形式多样,注重培养民众的生活技能。 评价:在抗战爆发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学习借鉴西方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较为全面的筹划,体现了其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民生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只能单纯模仿西方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建立起出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无法克服种种弊端,逐渐偏离民意期待的轨道,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收效甚微。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 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和“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可以归纳为: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传统的互助的社区功能被弱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引起社会救助观念的变化 。第二小问,由材料“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可以从救助方式、救助思想、健全制度等方面归纳,如:民间救助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转变救助思想,以贫困救助为主;通过立法,设置专门的济贫管理机构,调整济贫政策;加强社会救助的普遍性。 (2)由材料“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和“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和“种类齐全的法规……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可归纳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既要承认体现了其顺应时代潮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无法建立起出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且在实施的过程中, 收效甚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 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D. 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 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查看答案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罗马法的代表法典,其内容集中在私法上,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人、物、对物权、对人权(即债、契约等)以及民事诉讼,详细地规定了各种权限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问题。这体现了此法

A. 注重调解居民关系

B. 立法形式灵活简便

C. 注重实际应用

D. 推崇公平公正原则

 

查看答案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茶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茶叶竞争力减弱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 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两种修补的是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联盟

C. 实行指令性计划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