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试分析该观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1)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原因:唐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议政,相权分散,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 (2)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影响: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机构:南书房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4)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丞相制度被废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问题。从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南书房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可以从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可以得出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以从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省制度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3)从材料“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可以看出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的设置加强皇权。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是指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丞相制度被废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查看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了天京变乱

战略上失误,偏师北伐,导致失败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查看答案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 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 五四、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查看答案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