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代名臣奏议》认为元朝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

《历代名臣奏议》认为元朝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央政府”,由此

A. 享有诸侯国的特权

B. 与中书省地位平等

C. 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D. 长官不由中央任免

 

C 【解析】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行省不是诸侯国;材料““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央政府””说明C项错误;D项说法,行省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 完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查看答案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查看答案

“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