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

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

A. 文人政治地位低下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统治地位衰落

D. 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D 【解析】“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的信息表明清代对于思想统治控制的严密,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故B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整治朝纲

C. 罢除丞相

D. 强化君权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查看答案

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

A. 内朝官

B. 外戚集团

C. 外朝官

D. 宦官集团

 

查看答案

假如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位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查看答案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