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精神内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等。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标题: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结合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方面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破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建设安定的环境等方面说明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再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等方面概括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世界性饥饿问题等方面回答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本题结合材料三“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如: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实力、党和政府 “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工作者、航天科技等方面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本题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领导、决策、科研、经费、教育等方面概括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科技发展与综合国力等方面回答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如果你看见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学,你可教这些孩子用什么法律武器来实现自己的读书梦想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查看答案

“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 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 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查看答案

党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

A. 用于收复台湾

B. 与苏联争霸

C. 与美国争霸

D. 反对核威胁,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查看答案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