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史学家蔣延黻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他所说的“旧式的民间运动”主要是指( )
A. 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 B. 以宗教理论为指导的运动
C. 以追求平等平均为目标的运动 D. 承担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