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是( ) A....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是(  )

A.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

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都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不是“结果”,可以排除。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D项也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A. 俄国十月革命

B. 美国罗斯福新政

C. 联合国的成立

D.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碎的太常街署参加对策。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水,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查看答案

材料: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行时首先发现马尔维纳斯群乌(药称马岛,距离阿根廷海岸480公里),此后又有多名欧洲冒险家到达。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登岛后称之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西班牙将法英势力驱逐。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在该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长官,但1833年英国派军占领马岛,而阿根廷从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

1965年,第2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号决议,敦促双方和平解决。英阿进行了外交谈判,达成密切马岛与阿日常往来的协议。但此时有消息说,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储量可能是英国北海油田的3倍。英阿一度松动的立场又强硬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阿根廷经济陷于严重衰退中,全国上下对军政府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当时的政府首脑加尔铁里将军匆忙决定以或以武力收复马岛,企图以此激发群众的民族情绪,转移对政府的压力。1982年4月2日,阿海陆空军约4000人一举占领马岛首府,少量英国守军被迫投降,阿宣布收回马岛主权,将其列为第24个省。

在英马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请求下,英议会决定组织特混舰队,奔赴南大两洋应战。英国还宣布断绝同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停止同阿的经济往来,吁请盟国一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4月30日,米国正式谴责阿根廷为侵略者,宣布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同时保证为英军行动提供援助。英军于6月13日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总攻。阿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抵抗。6月17日,英国宣布接受阿军的投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长期控制争议海岛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享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据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與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历、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照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