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 马克...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工人运动的兴起

 

B 【解析】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故A项错误;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正确;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与“1848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这三大理论是

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法国启蒙学说

③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