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D 【解析】“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等字眼意在强调君主是应该由民众进行“理性”选择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夫之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学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否定君权神授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A. 君轻民贵

B. 君主受命于天

C. 制天命而用之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思想史把魏晋称为玄学时代,隋唐为佛学时代,宋明为理学时代。那么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之际分别可称为

A. 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实学时代

B. 子学时代、实学时代、经学时代

C. 实学时代、经学时代、子学时代

D. 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实学时代

 

查看答案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二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演讲词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3)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1)材料一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2)材料二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三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3)据材料三,分析两则条约原文最大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查看答案

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

A. 《土地法令》

B. 《和平法令》

C. 《四月提纲》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