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较,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查看答案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 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查看答案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 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