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3: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5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实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科技基础十分薄弱、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但仍然艰苦奋斗等。 (2)材料三主要列举了许多科技成果,所以材料3说明的问题主要从科技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还要强调还包括很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等。在分析产生的原因时主要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党和国家正确的科技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工作者的辛苦努力等多角度分析。 (3)纵观整个材料都是在论述科技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谈认识时也要围绕着对科技的认识即可,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科技才能兴国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查看答案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以下是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中的一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是

A. 钱学森

B. 袁隆平

C. 王珩

D. 杨利伟

 

查看答案

2008年3月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A. 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 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 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 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查看答案

超级计算机即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标志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果是

A. “银河—Ⅰ号”问世

B. “银河—Ⅱ号”问世

C. 1957年的第一台模拟式计算机

D. 曙光2000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