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2)原因: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提到,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再结合材料二提到,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提到,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更符合山川界线。隋代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都以山川形势而定。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即使隋唐大部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弃而不用。如以出琼花而名闻天下的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江南北。又如以今江西抚州为中心的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也地跨黄河两岸,就是明证。宋代的路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唐后期武宁军节度使虽辖有淮南北之地,但其所领四州,仅有一州在淮南。北宋淮南东路虽以淮南为名,却有半路在淮水之北。而且该路与其北面的京东东路边界还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折状。两汉的豫章郡与唐后期的江南西道和今天江西省几近全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把它一分为二,东北部归入江南东路,其余部分则与今湖北的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据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材料二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的行省区划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近代妇女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对女子教育广泛认可

D. 新旧观念的冲突

 

查看答案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之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

B. 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己成为社会风气

C. 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D. 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