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论述:正面:英国较早的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殖民争霸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也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反面:西班牙虽然开辟了新航路率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但其国内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国力不振,在与英国的殖民争霸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解析】本题据材料“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炼观点,例如: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正反两个方面,从英国崛起,西班牙衰落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区北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一个过渡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引起了社会动荡

B. 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 面临巨大的阻力

D. 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正是苏联的优势促使美国和欧洲走到了一起、也正是苏联的优势搁置了德国问题,并使法德伙件关系成了可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欧洲联合改变了国际局势

B.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下劣势

C. 冷战有助于西欧走向联合

D. 法德联合有利于德国统一

 

查看答案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B.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C.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D.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查看答案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问培养等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B. 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C. 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D. 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